<menu id="suywa"></menu>
  • 上饒新聞網

    -- 新聞:0793-8224621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
    首頁> 呼聲 > 調查·關注 > 正文

    出門就能健身 上饒傾力打造“15分鐘健身圈”

    2022-08-15 09:25:33  |  來 源:上饒日報  點擊:
      市民在體育中心打羽毛球

      本報記者 鄭歡

      從家出發,步行或騎行15分鐘,你會做什么?在上饒,人們有這樣一種選擇:去家附近健身,感受出門就能“動”起來的幸福感。這就是當前我市正在傾力打造的“15分鐘健身圈”,也是大家參與全民健身的“幸福半徑”。

      家附近健身場所越來越多

      游泳館里,孩子們在泳池中間練習游泳,呼吸、蹬腿、漂浮,動作連貫嫻熟;羽毛球場上,愛好者揮拍上陣展開激烈對決;5人制足球場,隊員們你追我趕,在球場上揮汗奔跑……每到傍晚,市體育中心將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

      “趁著暑假,帶孩子來學游泳,我和愛人也在這打羽毛球。反正離家不遠,騎電動車幾分鐘就到了。”家住饒城翰林華府小區的王文波說,近期他和家人天天來體育中心打卡,在夏日里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現在家附近的健身場所越來越多,可以說一出門就能鍛煉身體,真是方便。”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和王文波一樣,很多人因出門就能“動”起來,紛紛加入健身行列。沿著饒城鳳凰大道、廣信大道、濱江路等道路騎行,可以看見道路旁設有不少健身路徑,且均毗鄰著廣場、社區,市民們在開展著各類健身活動。

      “我太喜歡這里了,早晚涼快時,和鄰居約在這里健身,既鍛煉了身體,又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8月9日傍晚,饒城月泉花城小區的全民健身活動點,幾個學生正結伴練習跳遠,還有老年人在太空漫步機上鍛煉,他們都是該小區的居民,作為該活動點的“???rdquo;,劉阿姨每天吃過晚飯,都會下樓到活動點運動1個小時左右,汗一出,心情也舒暢了不少。劉阿姨還告訴記者,離她家步行十幾分鐘的陸羽公園,設有500多平方米的健身路徑區,各類健身器材一應俱全,“前些年,小區周邊健身場所較少,想運動健身,沒有合適的場地?,F在好了,家附近有越來越多的健身設施、場地,我覺得真好。”

      傾力打造“15分鐘健身圈”

      在家門口就找到健身場所,下樓就能得到鍛煉是廣大人民群眾所想所盼,也是開展群眾體育工作的突破口。

      記者從市體育局了解到,當前,1個市級全民健身中心、5個縣級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工程已完成,基本實現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按照“每萬人擁有0.5塊社會足球場地”標準,全市社會足球場地數由“十二五”的19塊增加到135塊;新建健身路徑300余條,健身步道達4400多公里,各類全民健身站點達到3637個,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1平方米,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率達100%。

      “從總體上看,現有公共體育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為此,我們正以場地為中心、結合城市社區行政區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傾力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市體育局群體科相關負責人介紹,“‘15分鐘健身圈’不是簡單的空間部署,而是要做到人們從家門口出發,步行或騎行15分鐘范圍內,可以尋找到健身設施、場地或專業科學的體育指導,有效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如何健身’等難題。”

      該負責人表示,“15分鐘健身圈”的規劃布局,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讓這個“圈”更具有吸引力,動員更多人參加。為此,除了不斷完善健身設施及場地,去年,他們還主動對接協調自然資源、住建、城管等部門,將城區新建小區“體育設施室內0.1或室外0.3”、新建道路兩側建設健身步道等規定寫入規劃并嚴格執行落實,以此實現居民下樓即可健身;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下發了《上饒市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逐年實施,強力推進,以補齊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為重點,加強健身步道、社會足球場、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體育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短缺且布局不合理的問題,聘請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上饒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按照“天天有活動、周周有賽事、月月有大賽”的要求,發揮全民健身站點的輻射帶動效能,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充分發揮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等作用,引導廣大群眾如何科學健身。    

      將建成5000多個健身站點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健身步道及城市慢行系統連接新模式,結合創衛創文和城市品質提升工程等時機,利用城市改造升級過程中產生的‘金角銀邊’以及‘一地多用’方式,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全民健身場地網絡。同時,穩步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加強全民健身宣傳。”市體育局群體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同時,該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我市將建成全民健身站點達5000個以上,并按照國家《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新建或改擴建4—6個左右體育公園。在現有公園內增設各類體育設施,每個縣至少對1—2個公園進行體育化改造。推進城市社區足球場地建設,實現新建居住社區內至少配建一片非標準足球場地設施。提高健身步道、騎行道、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便民服務場所覆蓋面,建成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實現居民從居住地步行或騎行不超過15分鐘,就有可供開展球類運動等體育健身活動的場地設施。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2.16人/千人,年均國民體質監測人數不少于3000人。

      “我在饒城生活幾十年了,家門口點點滴滴的變化,我都看在眼里。”市民姜女士說,“數創公園新建的智慧步道、小區門口的燈光籃球場、社區廣場內的健身路徑,還有身邊越來越豐富的體育活動,每一年都有變化,都讓我們驚喜。”


    免責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小老弟国产
    <menu id="suywa"></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