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本報記者 鄭歡
“來,我們把嘴巴張大,啊……媽媽……”近日,在我市一家準入康復機構,3歲男孩遛遛(化名)正在康復老師的引導下,嘗試讀準詞語。
遛遛是一名聽力障礙兒童,由于聽力受損影響到了語言的正常發育。去年開始,他在媽媽的陪伴下進行康復訓練,短短幾個月,孩子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前段時間,他第一次開口叫了聲媽媽,我抱著孩子就哭了。”遛遛媽媽說,訓練期間,市殘聯每年為他們提供15000元的康復訓練補助,還免費為孩子適配了助聽器,這給她減輕了不小的經濟壓力。
遛遛媽媽口中的康復補助指的是我市為0至6歲符合條件且有康復需求的殘疾兒童送出的“大紅包”。2021年,我市共為孤獨癥、聽力語言等類別的616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服務,救助資金924萬元。
康復補助助力殘疾兒童康復
日前,記者來到市殘聯準入的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廣信區小松樹兒童潛能開發中心,探訪正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們。
“壯壯(化名)真棒,完成得非常好,來,擊個掌。”在訓練室內,5歲的壯壯剛剛進行完串珠等精細康復訓練??粗鴥鹤尤绱碎_心,在外等候的陳女士臉上露出了笑容。陳女士告訴記者,她家的經濟條件不好,與孩子父親離婚后,她白天在家照顧孩子,晚上等孩子睡了再去給別人守店,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工資。“孩子2歲時,還不會說話,認知也很弱。后來帶他到醫院檢查,結果確診患有孤獨癥,醫生建議長期進行康復訓練。”陳女士說,當時聽到這樣的結果,如同晴天霹靂。孩子未來如何生活?康復費用需要多少?各種壓力像大山一樣壓得她喘不過氣。
得知我市0至6歲,有康復需求和診斷明確的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每人每年可獲補助15000元后,陳女士松了一口氣。“非常感謝殘聯‘雪中送炭’,不然我真的沒那么多錢讓孩子長期進行康復訓練。”陳女士說,如今,她的工資加上政策補助,完全可以承受孩子的康復費用,隨著康復的效果越來越好,她感覺孩子的未來有了希望,安心多了。
“對于孤獨癥改善唯一有效的就是康復訓練,且干預訓練越早越好。我們中心目前有200余名兒童在進行康復訓練,其中絕大多數是像壯壯一樣的孤獨癥兒童。根據孩子們的病情及身體情況,老師為他們每人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小松樹兒童潛能開發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后,病情都比來之前有了明顯的改善,“據我所知,大部分孩子都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康復補助,這給他們的家庭減輕了極大的經濟負擔。”
孩子恢復健康生活才有盼頭
“慢一點,慢一點。”在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訓練中心的走廊上,小宇(化名)開心地一路快走,她的奶奶跟在后面不停叮囑。
今年3歲的小宇是一名早產兒,出生后被診斷患有腦癱。過去幾年里,小宇的家人帶著她四處求醫,一家人的錢和精力幾乎都花在孩子身上。去年底,在市殘聯的幫助下,小宇順利申請到了殘疾兒童康復補助,并在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訓練中心開始接受康復治療。“小宇的康復之路漫長且艱難,但這里的康復老師很專業,又有耐心。只要有一點進步,我們都感覺看到了一縷陽光,感受了黨和政府對一個殘缺生命的重視和關懷。”小宇奶奶說,“我們只要有時間就會帶孩子過來訓練,一段時間下來,小宇康復效果明顯。以前孩子不會走不會站,現在已經可以正常走路了。孩子慢慢恢復康復,我們的生活才有盼頭!”
“媽……媽……”在該中心,老師拉著欣欣(化名)的手,一遍又一遍教孩子發音,一遍遍用嘴靠近孩子的手,讓她感受聲音的振動,并讓孩子把手放在自己的喉部感受發聲位置和顫動。1歲時,欣欣被醫院診斷為聽力障礙,植入人工耳蝸的費用對欣欣的家庭來說,難以承受。殘聯得知欣欣的情況后,主動聯系到她的家人,幫助其實施康復救助。經過2年訓練,從簡單發聲到日常簡單交流,欣欣的進步非常明顯。“在康復老師的幫助下,現在她已經會開口說話了。”看到欣欣的變化,家人喜極而泣。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部部長周利華介紹,截至目前,該院已收治0至6歲殘疾兒童409名,經過干預、訓練后,大部分兒童康復效果明顯。
不斷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機制
“0-6歲是康復黃金期,因此,殘疾兒童的搶救性康復一刻也不能等,越早干預效果越好,一旦錯過最佳康復期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市殘疾人聯合會康復科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殘疾兒童卻是不幸的“折翼天使”。“康復救助這些孩子,為他們的康復夢想插上“新翅膀”,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該名工作人員說。
“近年來,上饒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實施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為符合條件的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孤獨癥等殘疾兒童提供精準康復服務,并加大推進對兒童康復機構的規范化建設。”該名工作人員說,如今,我市對殘疾兒童基本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等做到了重點保障,為殘疾兒童早日回歸社會增添希冀的翅膀,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保障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據悉,下一步,市殘聯將加強調研,不斷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出臺殘疾兒童康復救助提標擴面政策,提高救助標準、擴大救助范圍,確保殘疾兒童應救盡救;更加重視康復人才培訓,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