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0793-8224621 --
群情振奮!9月15日晚,第十九屆群星獎公布結果,江西選送的由上饒市文化館創作演出的曲藝作品——江西大鼓《好心緣》榮獲“群星獎”。
獲獎作品《好心緣》根據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勵志脫貧“網紅漁翁”王利保的真實感人故事改編而成,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折射大情懷,展示了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的溫暖與盛景。該作品雖然講述的是一個平凡故事,但表現出了普通人“得理饒人”和“知恩圖報”的美好品德,表達了“好人有好報”的思想主題。作品從側面反映了新時代中國農民善良樸實的精神狀態,折射出生態文明建設給鄉村振興,尤其是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可喜變化,充分展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是新時代中國鄉村繁榮景象及新農民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一曲贊歌。
此次獲獎充分顯示了上饒基層文化建設的厚積薄發,也展現了上饒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欣欣向榮和蓬勃發展。
得到這個大獎,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要知道,江西上一次上榜,還是9年前的第十六屆群星獎。9年,為啥盼個“群星獎”會那么難?
一
先來說說群星獎本身。
群星獎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為繁榮群眾文藝創作、提升群眾文化藝術素養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是中國群眾文藝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政府獎。
含金量如此之高的獎項,關注度高,參與度高。已走過十九屆的群星獎,不僅是公共文化從業者關注的評選,更是全民踴躍參與的文化活動。在這樣高規格的舞臺上要獲大獎,真心不容易。
首先是競爭激烈。自1991年起是一年一屆,到2004年起改為三年一屆,三年磨一劍,全國各地的群眾文藝團體都很拼,這代表的是一個省域的群眾文藝水準。
2016年以來,群星獎評獎數量大幅壓縮,獲獎率越來越低,第十九屆群星獎獲獎率僅為3%??纯吹谑艑萌盒仟劔@獎名單,共30個獎項,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廣場舞5個藝術門類的25個作品和5個群眾合唱團獲獎。而《好心緣》是決賽中從145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拿下群星獎曲藝門類的五席榜首,競爭格外激烈。
其次是標準高。群星獎對我國群眾文藝創作有一定導向作用,既要緊扣時代脈搏、觀照人民生活、表達群眾心聲,也講藝術質量,更要讓老百姓覺得好看,要求作品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俱佳。要榜上有名,拼的是真實力。
二
能獲得群星獎曲藝類第一名的《好心緣》到底做對了什么?
在表演者李小英看來,作品最大的優勢在于質樸美好的故事以及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作品來源生活,講述了普通人之間愛心傳遞的故事,因為質樸與接地氣,更具有打動人的情感力量。”
在表演上,此次《好心緣》也具有創新與開拓,采用了與以往的作品不同的形式。在唱腔設計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融入上饒民間小調元素,并將鄱陽話與江西大鼓相結合,充分展現了上饒傳統曲藝的獨特魅力。
作品《好心緣》最初名為《網紅漁翁》,創作于2020年8月,其時江西省文化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江麗君帶隊一行前往婺源縣思口鎮實地創作采風,在采風中,了解到“網紅漁翁”王利保身上的可貴品質與故事,便以王利保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曲藝創作,展現新時代鄉村新景象。2021年初,李小英看到作品《網紅漁翁》并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對作品進行再創作,不斷融入新的表演風格和特色。2021年12月,作品獲江西省第四屆“贛鄱群星獎”。
今年以來,李小英和江麗君、導演徐月萍、執導肖婷婷,藝術顧問陸澤浦、周叔琛等一起,共同對作品進行反復修改、打磨、創新。
表演形式從最初的鄱陽大鼓改為江西大鼓,唱腔進行全面革新,并且融入更多上饒本地特色。排練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讓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李小英也頗有壓力。“新的唱腔也需面臨新的挑戰,好的作品一定得不斷修改、打磨,才能臻于完美!”
事實證明,作為當代鄱陽大鼓演員中的佼佼者,李小英用飽蘸著情感的表演為此次具有創新與開拓意味的曲藝創作畫下完美的圓。
簡單說,這次《好心緣》獲獎,是選了好故事,又唱出了好風采、演出了好風情。
此次獲獎對李小英來說,是二度結緣。早在2001年,李小英就憑作品《嗩吶聲聲》獲第十一屆群星獎戲劇類金獎。
“曲藝是文藝的輕騎兵。新時代的藝術要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源頭活水中挖掘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藝精品。我們只有不怕苦不怕累,堅持深入生活、貼近群眾,到基層一線實地采風,才能創作出群眾喜聞樂見的鮮活的曲藝作品!”李小英頗有感觸地說。
三
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精品之“花”。
上饒就是這樣一片沃土。一方面是說歷史,上饒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根基厚重,是弋陽腔的誕生地,是鄱陽大鼓的發祥地,戲曲文化積淀豐厚;另一方面也是說發展,上饒不斷續寫著文化新篇章。鄱陽大鼓《曬秋》在2018年榮獲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填補了我省中國曲藝牡丹獎的空白;電視劇《可愛的中國》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三十二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電影《信仰者》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雖然文藝創作并不是以獲獎為唯一目的,但時隔9年江西再奪“群星獎”,令人振奮,因為上饒為文化繁榮作出的努力值得嘉許。
去年,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他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要求:“要精益求精、勇于創新,努力創作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按照從高原走向高峰的要求,上饒也在竭盡全力,推動改革創新不止步,潛心挖掘紅色、古色、綠色文化資源的“富礦”,精益求精創造,國家“榮譽殿堂”里不斷增添上饒“小伙伴”。
——從頂層設計上加強引領,鼓勵文藝界拿出更多精品力作。比如,2021年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唱響上饒文化品牌,實施文藝精品工程。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營造了文化活動好戲連臺、文藝創作花繁果碩、文化產業生機蓬勃的良好局面。
——推動平臺建設,加強研究隊伍平臺、創作基地等建設。近年來,上饒成立各種學術研究機構,并通過努力準確提煉起方志敏精神、上饒集中營精神的內涵;打造創建影視創作基地、方志敏干部學院等平臺,開展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通過攝影、文學等方式創作一批紅色作品。
——培育文藝人才,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組織“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深入基層采風創作,與福建、浙江、廣東等周邊省橫向交流,參加全國省市文藝作品比賽。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推進本土文藝事業發展。僅去年一年,我市創排了如贛劇《唱支山歌給黨聽》、紅色歌曲《又見紅軍巖》、廣場舞《開口就唱共產黨》等一批突出政治引領、貼近百姓生活、緊跟時代步伐,深受群眾喜愛、鄉土氣息濃厚的優秀作品。
……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精品之“花”璀璨綻放,是省市高度重視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是文藝工作者堅持“服務人民、書寫時代”的生動詮釋。